一、會議內容簡介
(一) 大會主題 “Impacting Trauma: Issues and Opportunities”. 創傷的衝擊:議題與機會
(二) 出席人數 60人,來自11個國家 (美國、台灣、加拿大、澳洲、南非、以色列、肯亞、烏干達、阿根廷、紐西蘭、印度),國際人士多位WFMH理監事,背景包括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醫生,護士,其他衛生專業人員,社會工作者,公共衛生領域專家,政策和衛生法律,服務使用者和照顧者,社區領導以及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的代表。台灣則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張珏與會員陳林雅卿參與。
(三) 大會方式:
以開放空間技巧(Open Space Technology,OST)進行三天 會議。
帶領人是Susan Coleman
所謂「開放空間」就是創造出一個可以相互討論的平台,沒有人知道答案,對未知開放,以隨時準備迎接驚喜(Be prepared to be surprised)的心,勇敢的提出自己的看法,同時也敞開心門,傾聽別人的想法。
四大原則:
- 出席的人都是最適當的(whoever come is the right people)
- 不管何時開始都是最適當的時間(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 不管發生什麼,都是當時只能發生的事(Whatever happen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 結束的時候就結束了(When it's over,it's over)
行動方式
1.「雙腳法則」(The Law of two feet),自由走動參與
2. 工蜂 (bumblebee) 如工蜂一般勤快,協助記錄等
3. 蝴蝶 (butterfly) 如花蝴蝶般穿梭,只是暫時停留
進行方式
第一天: 第一小時的開始說明原則,邀請大家將你想討論的議題寫在紙上,(從中間拿去色筆與紙撰寫),貼到到牆上可選擇兩個日期,同時也將想要進行此議題討論的時間貼上,共有五個討論房間,1.5小時一個議題,共四個時段。若進行中有新的議題想提出討論,也可在貼上告示牆。兩天下來第一天有17個議題,第二天有22個議題,共有39個議題。這些主題每天都將記錄輸入電腦,成為最後大會成果手冊。第一天晚上還有一場將首映的電影與討論。
第二天早上先有一小時徵求回顧昨天心得想分享者,接著如第一天分組討論。
第三天早上同樣先有一小時徵求回顧昨天心得想分享者或建議者,然後大團體分組進行 對前兩天的收穫與不足處的討論,在大團體分享,寫在海報上。
全體參加者到告示牆看看今天所有的討論結果,若有需要可以在各議題的會議記錄上加上自己的意見,或修正自己的看法,以便整理記錄更完整。
接著每個人發五個紅色小貼紙,貼在你認為最重要的會議記錄上,不一定每一個重點貼一張,若覺得這個實在太重要了,可以把五張貼紙貼在同一個點上。經過這個步驟之後,在新聞牆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大家認為重要的關鍵點集中在少數的幾個地方,這已形成初步的共識。
針對有初步共識的重要部分,每一個人想一想把自己在那一方面有興趣、能有所貢獻,可以主動認養或另組小組做更深入的討論。
(四)、大會成果手冊
將各場紀錄彙整,並寄給大家邀請大家更正。
照片、紀錄等等
二、心得與建議
(一) 張珏
1. 這是國際第一次舉辦以創傷多元議題的高峰會,未來我國也可辦理,對於開放空間的方式我國已經發展有十五年之久,主軸在文化事業學會、開拓文教基金會,也有開放智慧引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書籍。主要在以對等方式凝聚共識開展自主行動,在我國對精神受到創傷的朋友方面較少提出。
2. 創傷類別很多,討論過程會讓人吃驚,其實人都或多或少有被歧視或霸凌經驗,例如照顧者也有很大照顧他人的創傷,照顧者不只是照顧精神失調的家長、對照顧慢性病人,或擔任繼母(step mother),或照顧好動或自閉兒的家長在學校或社區被他人的歧視或霸凌等,且即使醫師護士提供照顧的專家也有創傷(例如職場暴力、或本身有前述一樣的經歷等)。如何看到創傷,或是超越。可以有不少討論處。對等與夥伴是非常重要觀念。
(二) 陳林雅卿 The path to be ahead
1. 各型式的創傷經驗~ 每個故事都有共同性與差異,復原歷程不一是相同。
戰爭、政治的爭競、天災、人為各式的禍害(如校園霸凌 & 各型式的暴力)、流行疫病或個人疾病影響了小自個人→社區到區域或如全球性的金融大災難…等,無時無刻與無所不在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有別於以往以受害者為主 只有治療或上對下的協助,其實現在照顧者(caregivers)也有其創傷,但照顧者若能成為夥伴的思考,就是這次參加高峰會的一群人來自美國夥伴支持團體(Peer support International)全方位的支持系統,德州的在地行動已見成效。
2. Peer support is about social change. 同輩/對等支持即社區改造。
極端氣候帶來的大規模天災 救災如同作戰與清理戰場,政府官員與軍方醫療宗教機構與社區均成為夥伴關係 以對等的支持 受災與救災不同形式的創傷,心靈的關照一樣重要。看見社區聯繫良好的實例。但很遺憾幾乎不見當地政府或民代出席與會。
3. 心沒有距離 在創傷之處,讓我們種下希望與一起努力的和平。
4.
感謝與展望 生命中遇急流可以
不”勇”退, 如有適時良好的的支持系統便知不至於落單 是受助也是支持的Peer support困境時共享”樂群人生”"不”勇退”。Peers support 是知道在於受創時與復原過程中不會孤單, 認知~大海有潮起潮落,生之旅程也是如此。 台灣地處地震與颱風區域與全球的流行疫病、區域政治的衝突。加上每兩年就有選舉,有輸贏結果是全民都要面對。行政人員與立法與地方民意代表也一起學習有與時俱進的認知,才能合適地協助人民一起走過各樣形式的創傷與自我在當下合適的自我昇華。個人與社群或區域在困境時仍不忘懷: 你我他健康的 ”樂群人生”。